荷塘月色_淘宝抖音跨境电商卖家论坛社区
标题:
【实操】定向拉爆手淘首页玩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刘海蛟
时间:
2022-4-3 18:47
标题:
【实操】定向拉爆手淘首页玩法
首先定向是不需要手动添加关键词的,而关键词推广是必须要添加关键词的。直通车关键词展现的渠道一般是手淘搜索所以后综合搜索结果,按照1+5+1+5+1+10....的顺序进行展现。而定向展现的渠道是猜你喜欢、淘好物等位置。
从竞争角度来讲,开关键词推广的人,远远比开直通车定向的人要多。定向的竞争程度相对会小一点,因为会操作的人比较少,定向的门槛高一些。
扣费模式方面:关键词扣费=关键词出价*(1+人群溢价)*分时折扣
定向访客扣费=智能投放的出价*(1+购物意图溢价)
定向位置扣费=定向访客扣费*(1+购物位置溢价)
一般情况下定向推广的费用比直通车关键词推广要低
关键词点击率多数情况下都会大于定向商品点击率
关键词推广的目的:最终带动手淘搜索的流量
定向推广的目的:最终带动手淘首页的流量
两者推广的共同之处:都需要产品有很好的内功
【为什么定向可以带动手淘首页流量】
强制性获取首页流量,进入商品池。
商品池,在进行宝贝数据对比,会记录数据。
【定向拉爆手淘首页的前提】
首先产品要足够好,内功要做好。定向点击率一定要高,最好是高于行业均值的1.5倍。收藏加购率为行业均值的1.2倍。转化率要高,人群需要高精准。日限额设置1000+店铺需要有明确的人群定位,风格也需要统一。最好在开丁香志强,关键词推广对这个商品要做7天以上。
【用定向拉动手淘首页流量的实操步骤】
第一步:建立计划,选择自定义计划
第二步:计划名称,标准投放,日限额500-1000
第三步:添加推广宝贝并设置创意标题和创意图
第四步:不要添加关键词,把流量智选词包也不要勾选。
注意点:后期优化时,注意拖价
前提是日限额能够用完,拖价降低溢价比例是5%-10%,幅度不能够过大。
降低展示位置的溢价,而不是降低人群的溢价。每天最多不要超过2次。
降低到日限额正好可以坚持到每天晚上烧完,然后停止拖价。
作者:
鹏飞568
时间:
2022-4-5 01:27
666
作者:
a875046858
时间:
2022-4-5 21:46
系统性
作者:
xiangai
时间:
2022-4-6 14:33
1111111111111111111111
作者:
liqiang46121
时间:
2022-4-7 10:15
111
作者:
雁南飞
时间:
2022-4-7 12:01
1111111111
作者:
zhao6860
时间:
2022-4-7 12:47
很有用,很详细
作者:
xiaoyuer
时间:
2022-4-7 18:00
谢谢分享
作者:
南北南北
时间:
2022-4-12 17:16
定向是做直通车的
作者:
nuo99999
时间:
2022-4-13 09:48
:(:(:(:(:(:(:(:(:(:(:(:(:(
作者:
leroyljm
时间:
2022-4-13 09:59
学习看看
作者:
xiangzuo
时间:
2022-4-13 10:06
前期不需要关键词打标吗
作者:
Sheldden
时间:
2022-4-13 10:18
学习一下,一直没流量,越来越不好做了
作者:
xiangzuo
时间:
2022-4-13 10:20
直通车定向 早就取消了 迁到引力魔方了
作者:
andysony
时间:
2022-4-13 10:57
看看是否对
作者:
wanglinxia
时间:
2022-4-13 11:03
学习一下
作者:
柯柯柯888
时间:
2022-4-13 11:26
看大神怎么搞。
作者:
a178810115
时间:
2022-4-13 12:22
学习一下。希望有用
作者:
电商白小白
时间:
2022-4-13 13:52
水电费发多少
作者:
809697427
时间:
2022-4-13 17:25
kk
作者:
辉哥
时间:
2022-4-18 23:09
谢谢分享
作者:
@to
时间:
2022-8-24 23:05
66666666666
作者:
haodee994
时间:
2022-9-30 10:26
666666666666
作者:
#MMM
时间:
2022-10-17 16:43
不错,值得关注~~~~~~~~~~~~~~
作者:
2386409560
时间:
2022-10-18 15:20
作者:
谢国龙
时间:
2022-10-20 03:09
谢谢了啦。。。
作者:
chen1125874322
时间:
2022-10-24 12:35
7899999999
欢迎光临 荷塘月色_淘宝抖音跨境电商卖家论坛社区 (https://htys123.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