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过程:提前两天浏览、收藏大量同风格、价位等于高于测试店铺客单价的单品,但区
域、所有关联项全部隔离。
测试结果:1、A真实下单后,半小时内真实卖出1单。2、B和C都收到关于Y店铺和W款的推送。3、B、C跟着足迹真实下单后,马上成交+1、+2。
测试方案三:成功
测试三总结:浏览足迹的真实买家成交了,淘宝后台马上向和此买家类似的买家推送此单
品和店铺。(淘宝是根据上个买家成交足迹来判断下一个买家看到的单品)
意外收获(测试四接着验证):
1、自己浏览的类目推送内容有延迟,延迟时间2小时左右。
2、如果淘宝是按照足迹推送的话,sd也是有足迹的,所带来的流量应该更多的,我的流量去哪了?
结论:1、千人千面的新算法最终的结果是逼着店铺去做小而美、去做店铺定位。
2、客群已经自动标签化,客群不匹配,靠sd,已经于事无补,乱sd越刷越死。
那么问题来啦:
千人千面小而美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流量的最大化。
举例说明:意思是我是卖300块连衣裙的店铺,进来100个人都是想买300元客单价连衣裙的,都转化了,转化率就是100%,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为何到不了这个理想状态呢?女人是个奇怪的动物,她可能浏览了两天的300元连衣裙,但最后却买了套98元的情趣内衣,找谁说理去。(轨迹和预测是扯淡,这个已经扯到心理学上去了,对于女人来说购买就是一种乐趣!)
测试方案四:挖出流量
方案:
背景:女装店铺Y,客单价270—400元,客群18—35岁,风格文艺长裙,测试长裙W。
测试ID:A、B、C、D、E、F、G 、a、b, 9个客群匹配号
过程:ABCDEFG分别以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1天、2天的时长下单购买长裙W(均收藏、添加购物车)。a b分别提前1天、2天浏览W和相关类似产品。
测试结果:成交后ABCD没有任何展现到ab;E展现极短时间;G展现时间最长。
测试方案四:结论
1、服务器和网页COOKIE不能实现同步。(没有服务器能这么牛B)
2、产品下架展现原理是后台服务器提前存储好的(存储展现)。
3、服务器展现方式应该是:重复展现+延迟(现在展现A,下一步应该展现B的时候,由于
服务器运算速度跟不上和你不可能实时刷新网页,就变成了重复展现A+延迟,那么恰好B的展现时间较短,就被跳过去了)
那么流量去哪了?
被后台的算法给吃了
针对以上四个测试,我们做如下总结:
算法多维度:
1、店铺权重值设定:①店铺成交笔数设上限(SKU\库存\单品潜质)
②店铺UV数设上限(转化\点击\客群基数)
2、店铺定位精准化(动销商品归类客群)
3、客群标签化(年龄、能力、习惯等)
4、新品维度
店铺应对:必须去做小而美,去做定位。
做出来的数据:流量会被算法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