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为王,爆款效率,员工合伙,横向支持。
1.产品为王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很多“嘴上说不要,但身体却很诚实“的案例。在“产品为王”这件事上也是一样,太多的卖家掌柜,几乎都认可产品为王这句口号,但是实际公司做起事情来,却和他嘴上说的,南辕北辙。 举例说明,看一个淘宝店的老板,是否能做到知行合一,只要看他公司的组织架构就可以了。如果一个淘宝店,老板主抓运营,老板天天自己操作直通车,公司的组织架构是运营部,美工部,推广部,那你还说你是“产品为王”,请告诉我,在这样的架构下,还多少人,投入多少时间,去真正的关注产品? 当时我去可优比内训的时候,让我挺意外的是,公司前台的右手边,设计了个很大的展示台,把公司的主要产品都在这里展示;公司的运营部门办公室,每个工位旁边,都横七竖八的摆着很多产品,根本就不像个“真正的”电商公司。 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里,“真正”电商公司等于e:各种互联网,各种数据。 再后来,我去了解“可优比”的组织架构,发现他们公司第一大部门,是产品运营中心,老板亲自来带这个部门。运营中心下面,又分了8大产品事业部,每个产品事业部下,又分了若干个产品小组,运营的主要工作都和产品绑定在一起,在“可优比”运营就是产品经理,而不是每天翻看生意参谋,点几下数据。 当一个公司,不管是电商和传统的,公司的组织架构,不是围绕产品去建设,这个公司,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到“产品为王”,就不可能踏踏实实的做产品。 所以,你现在审视下你自己公司的架构,有没有暴露出自己内心的急功近利? 回到我们一直说到的“人效”问题,围绕着“产品”搭建的电商组织架构,或许从短期来看,“效率”不如围绕着“运营”来搭建,但是如果把时间放长,从用户的留存和口碑来看公司运营效率,最终会远高于专注于“运营”的。 2.爆款效率
上图,是我刚截图的,可优比最近一个月的销量,没有包含双11的销量。 其实可优比的整店,并不像传统的行业top店铺:有一个特别“爆”的极致单品,来带动整店的流量和销售额。可优比没有真正意义的大爆款,但店铺整体的流量和销售额数据,却很不错。这里我想提一个我自己发明的词,爆款效率,如果把这个词再继续量化,可以叫做“爆款roi'。 说到这里,可能有不少卖家心里想,这还用你说,我们在做爆款的时候,都会计算产品的投入产出比:比如,我前期投入多少钱推广,最终这个单品能盈利多少。 如果以这种角度来看“爆款roi',那能做到比较理想投产比的单品,就只能是“极致单品”了,但是,这种产品其实很难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一个爆款只能带动这一个产品,在现在的竞争环境下,效率往往都不会特别高,要提高效率,就要考虑用爆款去带动整个店,甚至一个品牌。 三只松鼠,刚开始在拿到投资之后,几乎所有钱都投在推广费里了,roi近乎1:1,数据并不好,但是三只松鼠做出来了,原因是,三只松鼠依赖的,并不只是爆款单品的回报,而是把爆款放在整店里,或者整个品牌的长期收益里去看回报。 简单的说,要想提高“爆款效率”,首先就要跳出爆款,从“点,线,面”的角度去看回报。爆款,就是一个点,围绕这个点的一个场景,做出三个产品,就能连成一条线,类似的方式,如果能做出三条线,9个产品,就能组成一个面,而这个面,就可能成为店铺品牌,带来关联或者回购。 这并不是简单的“群爆款”思路,如果一个店铺做出的群爆款,互相没有关联,那其实就是多个单爆款,效率并没有提高多少;可优比的“爆款效率”极高,是建立在可优比首先明确边界,看起来整个店铺什么产品都卖,但是用户定位却很精准:只做刚出生婴儿用的产品,然后基于这个边界,划分出了八大场景,婴儿睡眠,婴儿出行,婴儿喂养等等,然后一个场景一条线,一条线一条线的去在品类里“攻城掠地”。 一个好的店铺定位,或者品牌定位,不仅要看准人群,还要细到人群在场景下的需求。场景线划的越精准,爆款效率越高,举例说明,如果一个婴儿床,去关联一个婴儿床垫,它会比去关联婴儿会用的其他产品,比如婴儿车,效率更高。 所以,到这里,你反思下自己,在做爆款之前,有没有思考过,你的爆款是在哪条线上?如果单点引爆,带来“点,线,面”的蔓延,提升爆款效率? 3.员工合伙 如果大家像我刚才说的“点,线,面”思维,去布局店铺产品,大家可能会做的,比之前好,因为这种做法,不仅从商业思维上对店铺成长有帮助,而且从搜索规则角度来看,在“搜索打散原则”下,也会把店铺里更多的产品内部竞争,转变成外部竞争。 单店铺如果品类过于单一,专业点说,就是关键词过于单一,只能打爆款,上越多的产品,反而越难对销售额的提升有帮助,单店铺的销售提升,建立在品类扩张的基础上。 但是,如果仅仅是运营思维调整,可能你最多只能做出来一条线,三个小爆款,也很难做出“可优比”这种,全店几十个爆款。原因在于,只要你是一个人来运营一个店,你很快就会遇到决定你上限的“瓶颈”:你自己时间和精力有限的。
一个人,不太可能同时把十几个产品线的供应链,市场,消费者,竞争对手都摸透,只是简单的上架个产品,布局到这个类目,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任何优势,其实很难让你做出群爆款。
所以,可优比的八大婴儿人群场景下,又分了n多个产品小组,每个小组只负责一个产品线,比如只负责一个婴儿睡袋品类,只负责婴儿床,这时候就解决了单个运营的时间精力,影响公司的品类扩展的问题。
据我所知,可优比的最小单位,每个产品运营小组里会有三个岗位:
1.是产品研发,要跑工厂,这个人一般是组长; 2.是产品运营的,负责上架产品,对接美工和推广; 3.是货控,负责产品的库存周转率,资金占有率,利润率。
说到这里,尤其看到最后一个岗位,你会知道,可优比的产品小组,本质是就是“阿米巴”,公司内部创业,让员工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店中店的模式,甚至某个产品小组的货物积压在仓库,超过三个月,“可优比”会给这个小组收取库存和资金占用费用。
这个模式,能够把所有员工的“自驱动力”提到极高,最高的提升员工效率的方法,是找到他内心的驱动力。否则,再完美的绩效考核,都可能会跑偏,而这种内部创业的模式,简单粗暴,反而能把员工的价值提到极致。
这个模式下,员工会带来两个改变: 第一个是,这种模式可以做到真正的“论功行赏”,据说在这个模式下,可优比的某个小组,因为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销售暴增,曾经一个月的奖金高达40万+; 第二个是,这个模式下的员工更有成就感,不推卸责任。曾经有个测试,有个工作是给信封贴邮票,粘封口,如果流水线作业,每个人只负责一个工序,效率反而不如一个人把两个事一起做,原因一个人完成了工作的全部,看到成果,会更有成就感。同样,这种产品小组制,会让每个成员不再推卸责任,一旦成功,每个人都有成就感。 当然,这个模式也并不是完全没问题,比如,可能出现的“意外”: 1.多个小组,单独去研发产品,那产品品质,和整个店铺的风格调性如何保证? 2.如果一个小组,做起来一个产品,觉得自己完全可以独立创业,离开可优比,去单独开店做这个产品,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可优比”已经有200多个自己的供应链工厂,都会验厂和控制品质,而且可优比要求小组研发的产品的外观配色,尽量是马卡龙色,来保证整体调性一致; 第二个问题,据我所知,这种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几乎所有独立出去的小组,都没成功。原因是,他们之前能成功,除了他们自己的能力之外,还依赖着可优比强大的“母体”资源,比如每天日均50万uv的支持,比如品牌中心,视觉部门,甚至比如小组之内每天的互相交流学习,一旦他们独立创业,母体的“横向部门”的支持就不存在了,所以他们很难单独成功。
4.横向部门 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区别就是,小公司如果发现了某个产品有机会,必须事必躬亲的把所有问题解决,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而大公司里,决定去做个产品,他们会得到非常多的支持,比如公司的供应链,品牌支持,流量支持,技术支持,视觉支持等等。 早期的腾讯,被大家诟病,就是因为他依赖自己qq和微信的强大用户入口,不停的去“抄袭”别人的产品,后发制人,还能把别人打败。 我一直有个观点,如果你公司的员工,一旦离开你去创业,并且还成功了,这时候你要反思,这说明你现在公司这个平台没什么价值,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公司一直会有这种情况,公司作为平台的价值,就是公司的横向部门要给员工提供他需要的,足够多的有价值的支持。
比如可优比的横向部门有品牌中心,创新中心,视觉,用户运营等等,这些部门,全部为产品中心里的各个产品小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