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与一个商家朋友交流,他推广砸了不少钱但是免费流量量级一直拉升不起来,导致亏损严重。看了后台数据发现,他对人群的操作基本还停留在测试阶段,人群开了一堆但抓不到什么流量。只知道重视人群但却不知道应该从何处开始优化,长此以往账户权重就会被拖垮。感觉遇到类似问题的朋友应该不在少数,所以今天就与各位全面的聊聊——人群标签优化的那些事。 (1)如何鉴别人群标签的精准度 我们都知道,不管你做的是标品还是非标品,只有数据不断增长,点击率转化率等各方面指标远高于同行,平台才会认可你的产品价值,从而愿意倾斜流量给与扶持。 那谁是影响核心数据指标提升的关键因素呢?答案就是人群标签的精准性。有三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判断,店铺产品的人群标签是否精准。 1在生意参谋看访客分析对比 如果老客新客潜客的消费层级,性别,年龄三份数据占比是一致的,那则能证明你的标签就是精准的,反之则需要及时优化。不过看这个数据的前提是,店铺没有做过人为干预,如果做了那反馈就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了。 2在生意参谋看流量流失竞店 如果竞店之间彼此风格属性相似,且他们也与你的店铺风格属性相似,那则能证明你的人群标签基础大方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反之则需要及时优化。 如果点击率高于同行平均水平,并呈现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那则能证明你的人群标签是越来越精准的,反之则需要及时优化。 (2)如何用直通车做标签的拉正 选8-12个精准长尾词,然后先重点做同溢价自定义人群的二维测试,二维出结果了后逐步筛三维甚至是四维人群,这样人群维度的精准性会更高。拉正标签期间不开智能拉新人群,以免影响到整体的优化针对性。 新品,关键词高出价人群低溢价,尽快拿到精准的展现去大范围的覆盖人群。老品,关键词低出价人群高溢价,尽快让新的精准人群去覆盖掉旧的人群。可配合做好日限额的递增,让点击量足够大且有明显上升趋势,这样才能达到拉正的目的。 拉正操作一般7-14天为一个周期。展现低的和展现不错但点击转化率低的人群直接删除,展现不错但点击转化一般的可以持续投放看长期效果反馈,展现不错且点击转化好的需要重点扶持。 当产品销量提升起来后,要选择再次放大流量,可通过优化竞品人群,比如提高喜欢相似宝贝的访客和购买过同类店铺商品的访客的溢价比例,再加上对时间地域的合理设置,去进一步的控制投产。 (3)用超级推荐为新品打标 新品上架后为了能尽快匹配到优质的流量,都会用直通车或者超级推荐来进行打标。直通车打标的相关操作我之前经常聊,想必大家也是轻车熟路了,在这不做赘述,今天重点讲下,超级推荐给新品打标的两个玩法。 1用新品推广计划来为新品打标 建计划优化目标选择促进点击,然后添加需要打标的新品。在人群定向选择上,可以勾选潜客,新客,老客,店铺高活跃人群,相似宝贝高潜人群,近期直播和短视频进店用户,爆款高活跃人群,相似店铺优质人群。 日限额可先控制在100-200左右,手动出价,以直通车PPC的均价为参考标准,先出均价的80%,至于智能调价的最大调价比例一般是先30%以内。最后上传点击率高的长图创意,文案可侧重于突出产品的优惠信息。 2用自定义推广计划来为新品打标 建计划,日限额根据自身的实力来定,但不要设置的过低。投放时间可以直接采用模板,投放地域先重点投数据维度反馈好的,偏远地区和产业带不考虑投放。初期手动出价,拉新为目的的话,可以做低出价覆盖,然后智能调价,三个资源位均可先溢价到30%。最后加经过测试的优质长图创意。这些都是常规操作下面的才是打标重点。 可以重点做拉新类,喜欢相似宝贝的人群,然后配合着智能定向。这个玩法是用相似产品的人群为我们的产品辅助打标,再加上配合的智能定向人群也是相对精准的,操作无误的话,初期点击率指标会比较好,超级推荐对点击率的考核权重占比很高,所以你的新品重要数据维度抢先出效果,推荐流量就会有明显上升趋势。 或者重点做重定向,爆款宝贝。但要想用这个玩法操作店铺,需要满足三个前提。一是店内要有爆款,这样人群有足够的规模,标签有足够的丰富性和精准度,二是要求新品与爆款之间,不管是属性还是价格带等等方面都要尽可能的相似,这样优化下来才能起到打标的效果,三是产品要有一定的复购率且复购周期不能过长,因为重定向爆款宝贝,是通过推广的产品找出该产品的精准人群,然后圈定对该产品感兴趣的人群进行重复曝光。 至于关键词兴趣人群,如果你的关键词带人群很适合你的产品那就可以放心操作。他对应的是近期有搜索或浏览过含该关键词产品的人群。这个词包在选择时,一定要结合产品的搜索情况来定。优先选最符合产品的精准人群包,然后去做宏观调控辅助。他可以和智能定向放在一个计划里开,也可以选择单开一个词包计划。 小结:之所以在日常的分享中跟大家反复提及,要重视人群标签的精准度,是因为他决定着你推广带动免费流量提升的最终效果。今天这篇文章我再次带着大家去了解,直通车的标签拉正方法,超级推荐的新品打标方法,只希望各位看后能切实的用在日常的操作中,毕竟看十次不如实践一次。
|